有消息显示,索尼、松下、飞利浦、惠而浦、伊莱克斯、三洋、夏普、三星、LG等一大批外资消费电子企业纷纷在中国寻找代工制造工厂。离岸外包作为外资加点企业最常见的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方法之一,已经被众多国外厂家使用。而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家电制造地,已经吸引众多外资厂家将制造业务移往中国。
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水平得到世界的认可以及工资水平的一再提高,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劳动力价值提升带来的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巨大压力,而以廉价劳动力为战略核心的离岸生产则不再是外资品牌屡试不爽的万能钥匙。
日前,三洋洗衣机(生产地为合肥)便被上海质监部门曝出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再度给外资企业的“离岸外包”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低价劳动力的诱惑
早在2000年,美国国会在就与中国贸易关系正常化进行投票表决时,在那些反对该法案的美国政客臆想中,中国工人每小时的平均工资仅有3美分。虽然3美分时薪是完全背离事实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廉价而技术纯熟的中国劳动力对国外企业的巨大诱惑。
事实证明,外资品牌的离岸外包策略是完全有效的,想以低价策略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的国产家电品牌,往往被外资品牌多达20%-30%的降价幅度打乱了阵脚。《中国企业新闻网》了解到外资家电之所以敢于大幅降价,主要是调整策略,加大了产品外包比重。
如近两年价格战频繁的彩电行业,价格战让原本已经是薄利的彩电行业更加不堪重负。而面对已经摆好的擂台,外资品牌的积极迎战,也一改以往外资彩电高端高价的一贯品牌形象。而外资彩电敢于应战的主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品牌持续的加大外包比重。
据悉,众多知名的国际彩电品牌的外包比例都已经超过50%。如Sony在近年将会有超过80%的液晶电视交由代工企业完成,其中近一半以上的代工业务交到富士康的子公司群创光电手中,数量可能高达1800万台。而东芝也加大了液晶电视的外包量,仅2010年东芝的外包业务的出货量就已经达到1500万台,占东芝总出货量的50%,并预计今年将上升到70%。
成本增加考验外包策略
尽管离岸生产已经成为了众多外国家电品牌百试百灵的万能钥匙,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从2002年到2008年已经增长了一倍多,从平均0.6美元/时上涨到平均1.375美元/时,并且在持续的增长。虽然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与美国同业者依然相去甚远,但是持续增加的离岸生产成本已经促使众多公司对外包生产策略进行再度评估。
同时,路途遥远带来的高额运费也是一个难以忽视的成本支出。海运运费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高台跳水,但是在国际原油价格的一再攀升,近段时间国际原油全面破百使海运价格又大幅回升。 人力、运费等各方成本的增加,使外资品牌的“离岸外包”策略面临严峻的考验。而从生产、运输到通关往往需要3-6个月的时间,使公司不得不将资金长时间压在一批产品上,让公司面临一段时间内的信贷困难。耗时过长,也会让这些外包产品推出上市时,丧失在同类产品中竞争的先机。
各方压力让重返本土进行制造成为一部分小企业常用的应对方法,而重返本土要求企业必须将人力成本铭记于心。QSI Corporation公司(一家加固型数据终端生产者)一直抵挡将生产外包到亚洲的诱惑,首席财务官阿尔伯特·范利文表示:“公司在围绕更便宜的人工成本进行创新。我们对产品进行了五到六次的再设计,设法减少连接件数量和螺丝数量,以及其他需要额外人工的地方。”
来自多方的压力,让曾经外资家电品牌屡试不爽的“离岸外包”策略这把金钥匙的成色逐渐降低。面对人力、原材料成本的全面上涨,让短供应链开始重新一些小厂家的青睐。然而能负担得起在亚洲雇佣专职员工或者兴建工厂的大品牌,既享受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好处又可以避免一些小企业频频面对的问题。受到利益的驱动,大品牌会将更多生产放在海外,离岸外包依然是品牌的主要生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