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都区文明办先后帮助“小艳子志愿者协会”、“乐活志愿者协会”、“乐乐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志愿者社团登记注册,健全章程、注册网站、设计标识、协调办公场所……引导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升级版”,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让志愿服务真正体现雪中送炭。
做好事不扎堆,从“被志愿”到“被需要”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潮中,江都各种志愿服务团队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仅江都区文明办统计,备案登记的志愿者达2.4万人,接近城区人口总量的10%。
起初,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雷锋纪念日来临,突击到敬老院给老人理发、打扫卫生;文明创建迎查,突击到繁华路口劝阻横穿马路的行人……这些临时戴上小红帽、红袖章的志愿者们,都有一种“被志愿”的“作秀”感觉。如今,这种“扎堆式做好事”的突击运动、“游击战式”的“被志愿服务”已成为过去式。
日渐壮大成熟起来的江都志愿服务团队,开始明晰自己的服务定位,党员、青年、社区、巾帼、老年等21类专项志愿者服务组织,根据各自专长,有针对性地参加志愿活动,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伙伴”。
退伍老兵陆百雪,是李彬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员之一,他和一群退伍军人,协力帮助李彬照顾10多位烈士父母、开展烈士故事巡回演讲,传递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好人精神;出租车司机徐永葆动员江都的哥的姐建“江都爱心车队”,常年开展义务接送残障、孤老活动;江都新城医院董事长邱国明带领医护人员,为“扬州好人”、军烈属、困难家庭提供义诊……
“被需要的感觉真好!”这已成为江都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菜单服务,让“供非所求”变“雪中送炭”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志愿者服务的空间。如何了解“被需要”的信息?高雁坦言,有不少市民有爱心,但是有时候献爱心却有些“不对口”。比如,你主动去给独居老人上门打扫卫生,可老人家里有钟点工,他需要的其实是心理疏导,这就是志愿服务的“供非所求”。
过去,“小艳子志愿者协会”依靠qq群、微信群、朋友圈“捕捉”需求信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难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如今,他们筹措资金,注册专门的网站,打造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在“活动预告”一栏里,发布志愿服务活动,有兴趣的志愿者只要点击进入报名即可。比如周日到敬老院开展包饺子的慰老服务活动,许多家长都乐意带着孩子来参与,一顿饺子宴,成为亲子教育的好形式。
今年7月,
有人发帖反映,邵伯自主创业养鸭的残疾人沈怀定,积压大批鸭蛋,“小艳子志愿者协会”闻讯后,在扬州和江都两地发起义卖鸭蛋活动,仅仅两天,帮助促销鸭蛋5000余只,解决了沈怀定的心头之患。
江都多个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定期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摸清需求重点和热点,根据受助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涉及助老扶幼、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关爱农民工等50多项“菜单式”的志愿服务,较好地解决志愿服务“供不应求”、“供非所求”、“供过于求”等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
菜单式志愿服务,让“供非所求”变“雪中送炭”。
提升透明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
目前,江都掀起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热潮,有什么好处?江都区文明办负责人姜长春说,不仅仅是志愿组织有个合法“名分”,更有助于引导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提升社会透明度和影响力,让更多存好心、做好事的市民和企业能量聚拢而来。
仙女镇北苑社区大学生陈阳身患尿毒症,家境贫困的小陈,自制腹膜透析机维持生命,渴望有一台热水器,每天能痛痛快快地洗一把热水澡。今年4月,“小艳子志愿者协会”前往当地的瑞琦仕扬州总代理店选购热水器,跟老板王永兵说明情况,当王永兵看到“小艳子志愿者协会”注册证和专题网站的众多公益活动介绍时,当场捐赠一台瑞琦仕电热水器。不仅如此,王永兵还动员其他会员单位加盟“小艳子志愿者协会”,多次捐款捐物。
位于江都区大桥镇的孙贤友,是个体工商户,他组建注册起“乐乐志愿者协会”后,一批个体工商户加盟爱心行列。当地一位叫李涛的老板,多年来捐赠40万元从事慈善事业,他将两间门面房无偿交给“乐乐志愿者协会”,创办洗车行,安排残疾人就业,扣除人员工资外,所有盈利捐作公益基金。
因为志愿组织有了合法身份、透明的制度,也让爱心源泉源源不断地汇集过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